央行入市购买股票ETF 可能性至少“大于0”

发布: 2019-01-09 查看: 923

大致在一个月前的某天,某券商研究院曾将一份《央行购买ETF的可行性如何》的研究报告放在了相关领导的案几上,在传阅了一圈后终于在本周开始发酵了。

进入本周一份《央行购买ETF的可行性如何》的研究报告引发市场热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报告在“中小韭菜”眼里演变成了“央行要直接买A股”的消息。

不仅如此,昨日野村的一则报告,使得市场无限亢奋。报告称,在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下,企业盈利在2019年上半年的情况可能将会偏向负面,因此预期中国政府将在2019年第二季度推出更多经济刺激措施,过去在股灾期间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队”可能迎来新的加入者——中国央行。

受此影响,今日A股三大股指强势高开,沪指盘中一度涨近2%,创业板指更是大涨逾2%,开盘半小时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0亿元,上证50强势归来。

不过午后随着相关人士的澄清,尾盘三大股指涨幅迅速收窄,创业板指逼近翻绿,沪指涨幅收窄。截止收盘,沪指报2544.34点,涨0.71%,深成指报7447.93点,涨0.76%;创指报1262.52点,跌0.08%。

对于该消息一众机构人士纷纷表示“不可思议”,但龙头券商的研报还是让市场人士认为,央行在考虑购买ETF的可能性至少“大于0”。

对此,中信证券固收研究主管明明认为昨天突然冒出来的央行下场买股这事不具备现实条件,弊大于利。现在的基本面和现实条件都不具备,中央银行法也不支持,理论上看全世界只有日本这样做,但是结果弊大于利。

回顾全球货币政策历史,为什么2008年危机这么严重,欧美国家也不去买股票?央行的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三大部门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实体,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的角度,并没有理论基础。

不过同为中信旗下的秦培景团队则认为,中国央行购买ETF最直接的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进行股票ETF购买成本更低,可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这既可以作为稳定市场举措,也可以压低风险溢价,刺激直接融资市场。

环顾国际市场,日本央行进行股票资产购买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早在2002年9月日本央行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目的开始大批量购买股票资产,时间持续2年之久总额约2万亿日元。

此后日本央行于2007年10月开始逐步退出,不过随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机,于同年10月暂停处置计划,并于2009年2月启动了新的股票购买计划(同样出于稳定股票市场目的),持续至2010年4月,总额3880亿日元。

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持有ETF资产余额达到约23万亿日元,叠加持有的其他股票资产近1万亿日元,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总资产约4.39%,占交易所总市值约3.7%。

反观国内,目前中国央行总资产规模约36万亿元人民币,A股总市值约48万亿元。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及ETF资产的持有比例简单测算,如果我国央行以合适的资产类型方式,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

而对于央行购买股票ETF的可行性,今日午后有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多位业内律师也表示,央行直接入市,并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也就是说,如果央行直接入市,还需要突破法律障碍。

有机构投资人分析称,央行购买股票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要全民一起共担风险。这对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而言,逻辑上站不住脚。即使是对于已经购买股票的日本央行,这一做法也受到业界极大争议。而且,从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来看,也不支持央行购买股票这一行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央行直接入市的可能性不大,但又将以何种方式影响市场仍有待观察。

tyle="color:#fff"gpnk" href="http://www.beian.gov.cn/portal/registerSystemInfo?recordcode=31011502006956" style="color:#fff">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6956号 hp /** * @Author: Peter * @Date: 2017-10-10 23:59:38 * @Last Modified by: LMZ * @Last Modified time: 2018-02-08 18:07:28 */ ?>